索 引 号 640323016/2023-00120 发文时间 2023-09-01
发布机构 盐池县农业农村局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盐池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十四五”规划
盐池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十四五”规划






盐池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十四五”规划
















盐池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三年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2

第一节 发展成就 2

第二节 存在问题8

第三节 发展机遇 10

第二章 总体思路 13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3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3

第三节 战略定位 15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7

第五节 空间布局 19

第三章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2

第一节 稳定增强粮食产能 22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滩羊牧草产业 22

第三节 加速推进优势特色产业 26

第四节 积极推进肉牛、奶牛及其他畜禽产业 30

第五节 探索拓展新兴产业34

第六节 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36

第四章 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39

第一节 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39

第二节 提升良种繁育能力 40

第三节 加快农业装备现代化升级 41

第四节 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43

第五节 推进质量兴农强农 43

第六节 促进品牌兴农强农 47

第七节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48

第八节 持续抓好农业农村安全生产49

第五章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50

第一节 优化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机制50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1

第三节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52

第四节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54

第六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56

第一节 科学推进村庄规划建设56

第二节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57

第三节 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57

第四节 提高农民科技人才培育58

第五节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60

第六节 树立现代乡村文明新风63

第七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67

第一节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67

第二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7

第三节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68

第四节 协同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69

第五节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载体 70

第八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3

第一节 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 73

第二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73

第三节 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74

第四节 实施居民收入提升行动75

第九章 保障措施77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77

第二节 加强组织领导作用 78

第三节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78




































前 言


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五年,也是盐池县争创西部百强县、建设“强美富优”现代化新盐池的关键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对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和全县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吴忠市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盐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盐池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区市县历次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砥砺前进、敢为人先,紧密团结,真抓实干,取得了显著成就,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建设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治理优的现代化新盐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长明显

深入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了“14特”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全县农牧业总产值增长1.8倍、达到22.7亿元。盐池滩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6%、品牌价值突破88亿元,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0年,全县三大产业结构比为8.653.73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2.1元,同比增长14.8%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盐池县在缺水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发展创收方面形成了丰富经验。作为自治区畜产品优势区,养殖业和种植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逐年提升,形成了以滩羊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黄花菜、小杂粮、中药材、优质牧草为辅助的“14特”优势农业产业体系。

滩羊产业。盐池县是国家、自治区滩羊养殖主产地,生态和产业特色突出。2003年被国务院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滩羊之乡”,2010年被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作为全国滩羊集中产区和宁夏畜牧业生产重点县,盐池滩羊饲养量稳步增长,规模养殖比重逐年增加。成功培育自治区级滩羊养殖示范村7个,县级滩羊养殖示范村81个,新改建生态牧场40个。

黄花菜产业。以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为重点,累计发展种植黄花8.1万亩,建立了国家黄花菜绿色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黄花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区率先成立了宁夏黄花菜研究院,建设了占地面积433亩的黄花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立融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发展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35家,培育扶持黄花菜新型经营主体42家,注册了“融盐金花”“惠萱王”“坤美”“恒丰”“惠萱王后”等黄花菜或产品商标30

小杂粮产业。以荞麦为主的绿色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南部山区建设以荞麦、苦荞为主的绿色杂粮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建设小杂粮标准化种植示范区3万亩,通过品种更新、技术提升等方式,实现年产小杂粮2万吨左右。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园区建设为契机,以环太、山逗子、对了、山野香等杂粮加工企业为依托,培育扶持小杂粮加工企业10余家,实现年加工小杂粮5000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部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盐池小杂粮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中药材产业。盐池县是全国乌拉尔甘草的重要分布区和“西正甘草”的主产区,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宁夏中药材基地,是宁夏“十大”重点道地中药材甘草、苦豆子、银柴胡等的主要分布区,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甘草之乡”、“中国苦豆子之乡”,2008年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盐池甘草”产地证明商标,2010年“盐池甘草”获得自治区第七届著名商标,2011年“盐池甘草”获得国家驰名商标。2013年获得自治区百姓十大最喜爱商标之一。2013年“盐池甘草”获国家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20年全县完成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26880,扶持建设中药材种植企业及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达到33家。

牧草产业。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8万亩,年均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20万亩制作玉米青贮饲料20万吨左右培育饲草料加工配送合作社5,专业化柠条、苜蓿和玉米秸秆饲草加工配送企业6家。建立完善的种养有机结合、高效转化利用的草畜生产模式,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支持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三)农业品牌营销成效明显

盐池县始终坚持品牌强农、品牌富农,入选2019中国品牌强县十大最具代表性县域经典案例。“盐池滩羊”品牌先后入选全国商标富农案例、精准扶贫优秀案例和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国家主要农业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佳市场表现品牌,位列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畜牧类第一,在中高端市场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盐池县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吴忠)黄花菜产业发展论坛暨产销对接大会,“盐池黄花菜”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榜单、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盐池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杂粮杂豆示范基地。

(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深入实施“九大工程”,扎实开展“四查四补”,盐池县通过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多项激励措施,整合资金66.2亿元,建设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暨乡村振兴示范村25个,精准实施闽宁协作、中航油定点帮扶示范项目79个,培育产业扶贫示范村10个、龙头企业9家、合作社90家。80个村党组织结对帮扶、合力发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3436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率先在全区摘掉了贫困帽子,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等全国全区脱贫攻坚荣誉奖项46个,被全国扶贫宣教中心列入全国19个脱贫退出示范县。常态化脱贫攻坚动态监测预警做法被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区推广,脱贫攻坚先进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首批全国脱贫示范县案例推广,被人民日报社授予“中国精准扶贫优秀案例”。

(五)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域推进

十三五”期间,统筹“五大振兴”,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27个,建成全区特色小城镇1个、美丽小城镇5个、美丽村庄8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36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740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7.8%。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施“五清一改一绿化”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实现农村地区垃圾治理全覆盖,治理率达到100%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经验在全国推广,成功入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全面推行“路长制”,新修乡村道路2426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3609公里,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六)农业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十三五”期间,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解乡村振兴“卡脖子”难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稳步推进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扎实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成52151144172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成立了101个经济合作社和1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类有序稳妥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构建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农牧业保险体系,完善和实施好财政贴息发展设施农牧业和建设生态畜牧业政策,支持龙头企业集群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提供信贷担保等新型服务。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司、建市场、建基地,建立跨区域的合作联社,增强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率先在全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经验向全国交流推广。

(七)乡村治理实现模式创新

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引领,初步探索形成了乡村治理“1234”推进机制,健全完善“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着力构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将“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有机嵌入四级网格化管理。坚持将“治融合”作为社会治理基础性工程。制定出台《盐池县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指导清单》《盐池县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方案》,各乡镇均成立了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村民代表职责、村民代表议事规则等相关制度,大胆探索实践新常态下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新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1345”人民调解“盐池模式”,全县80%的村建立了法治文化宣传场所(栏、牌),102个村全部配备了法律顾问,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3183人。加强智治支撑,创新推广数字化模式。以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为抓手,建立起县域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优化提升脱贫攻坚动态预警监测系统,采取“红黄绿”三色动态预警监测,致贫返贫风险动态消除。构建数字乡村“四平台一喇叭”模式,实现智慧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盐池县荣获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确定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

(八)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目标,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谋划,聚合各类要素,通过小农水、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的实施,采取节水、改土、整田等工程,提高了农田配套水平和保障能力,提升了农田产出率和效益,对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末,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对标对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更加迫切,仍面临着产业发展动能不足、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低、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资源环境硬性约束较大等问题。

(一)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产业自身发展动能不足。以滩羊、牧草、黄花等为主的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营销推广等方面缺少有力支撑,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相对较窄,亟待进一步拓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程度、现代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能人带动、利益联结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尽管盐池县农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突出,但在农旅融合、产融结合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小、散、弱,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现代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低

空心现象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安家创业,农村空心化率居高不下,农村常住人口6.73万人,仅占农业人口总数的47%城镇化率56.85%,较全区的66.34%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足。盐池地形地貌复杂,农村道路、电网、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且建设成本较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多数仅停留在有硬件设施的层面上,与城镇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

(三)农业科技人才与农村带头人短缺

盐池县滩羊、牧草、黄花等产业已具规模,但相关产业科技人才较少,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凭经验或者多方打听解决,缺乏成熟的科技指导,严重影响经营者进一步扩大生产的信心。农村与城镇相比,还存在着条件苦、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从农村走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往往不愿回到农村工作,导致人才引进困难造成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自2014年以来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近1万人次,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不断涌现,有效提高了农户组织化程度,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未形成成熟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的合同和订单模式、入股定期分红、二次返利机制成功案例不多,土地、资本、技术等多要素复合、利益共享机制发展缓慢。整个利益联结体系中,种养环节的经营主体仍然以农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为主,在产业链前端,在利益链条处于弱势地位,是契约、规则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更多的时候被动让步。这种产业链条上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很难分享到二三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

(五)资源环境硬约束较大

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壤贫瘠,干旱少雨,年均降雨仅约280mm,而蒸发量却高达2100mm。尽管近20年来,全县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植被指数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得到全面扭转,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盐池县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七分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近年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取得明显进展,但资源性缺水、用水指标不足的问题仍较严重。


第三节 发展机遇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释放出新发展阶段持续重农强农的明确信号。自治区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打造塞上乡村乐园。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大力发展滩羊等地方特色产业”,《自治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以盐池为核心的滩羊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中国高端羊肉主要生产基地”以及“要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综合园、融合发展示范园”,制定了滩羊等自治区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吴忠市现代农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等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为盐池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强大支撑。

(二)新形势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凸显农业农村“压舱石”和战略后院的作用。农村不仅将成为扩大内需最具潜力的市场,也将是城镇居民拓展消费的重要目的地,乡村产业的新兴业态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深刻变化。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扶持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驱动作用将更强劲,同时农业“压舱石”作用和基础产业地位加凸显。盐池县依托“14特”优势农业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多元化新型高质乡村产业潜力巨大。

(三)区域新战略带来新发展机遇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将先行先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规划实施黄河黑峡河段开发、银太高铁等“十大工程”,银西高铁建成通车,开启了盐池县融入全国高铁大格局的时代。盐池县位于银鄂榆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带,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态势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集聚盐池县先进生产要素,利用新发展格局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外扩散溢出的趋势和日益凸显的需求,充分挖掘乡村发展潜力,推动农村生产和消费结构转型,加快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

(四)科技创新技术驱动力日益增强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农业产业的生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将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农村,带来全方位的变革。盐池县是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数字乡村试点县,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将迎来更大机遇。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区市县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调优乡村产业布局,集聚乡村发展要素,促进城乡互促融合发展,凝聚乡村产业合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治理优的现代化新盐池,全力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滩羊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示范县。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全面发展

全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区域内生产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统筹农业、科技、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领域,协调推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实现示范引领

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科学把握村庄变迁趋势,充分考虑农民意愿,探索不同类型的区域农业发展路径、发展模式,采取试点一批、带动一批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三)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系统规划设计,重点打造人文空间体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四)坚持创新驱动,实现提质增效

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与创新,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加大对符合当地资源特色的产品核心技术和独特工艺研发投入,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环节建立标准体系,推进技术集成和科技推广,示范带动县内及周边地区特色农业高效发展。

(五)坚持要素集聚,实现融合发展

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根据产业基础、技术需求与资源禀赋,通过内联外引,引导土地、资本、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聚集,激发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立足盐池县农业产业特色,以绿色发展、生态可持续为引领,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全面推进以滩羊为主导产业,牧草、黄花、小杂粮、甘草为特色产业,肉牛、奶牛、生猪、滩鸡、瓜果蔬菜等关联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滩羊特色产业集聚区、全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示范县。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始终坚持“特色富民,产业基石”总体思路,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切实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引领带动作用,集聚产业发展要素,做强做大做优滩羊、牧草、黄花、小杂粮、中药材、螺旋藻产业,提升产业带动能力,探索“产村融合、农文旅互动”的产业发展之路,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培育扶持发展农业产业联合体,培育多元化的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依托“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的品牌优势,以绿色有机高端为导向,实施农业绿色行动,强化草原生态与农业生产的平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培育特色突出、美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具有盐池特色的农产品产业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园区+农户+品牌+标准化”的绿色发展模式和“市场牵动、企业带动、政策推动、社会联动”的商标运营机制,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产地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互促发展,提高盐池农产品的品牌价值、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以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为重点,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探索有效的监管模式,实施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整体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国家滩羊特色产业集聚区。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深挖滩羊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优势,遵循“精准化种养、高品质生产、高效化运营、生态循环”的发展思路,紧抓“特色、质量、品牌、惠农”关键环节,加大对以滩羊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的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实施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高品质策略,构建完善滩羊产业链,培育滩羊新品种,提升盐池滩羊产品品质,拓展滩羊销售渠道,打造羊肉高端消费品牌,提升滩羊价值链,把盐池建设成为国家滩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国家级滩羊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

全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示范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统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走在全国全区前列,奋力争创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示范县。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2025年,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基本构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滩羊特色产业集聚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农民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提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水平,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高质量完成县域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远景目标。2035年,乡村产业发展取得飞跃性进展,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渠道稳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目标基本实现。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治理优全面实现,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县全面建成。

2-1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基准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稳产保粮保供

粮食产量(万吨)

12.74

11.7

约束性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86

78

约束性

肉类总产(万吨)

2.63

3.4

预期性

鲜奶总产(万吨)

3.65

11

预期性

农业高质高效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22.7

36.5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万亩)

130

159.4

约束性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2

2.5

预期性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669

0.7

预期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98

>98

预期性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78.16

84

预期性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0

95

约束性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5

90

约束性

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占比(%

38

43

预期性

乡村宜居宜业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57.8

85

预期性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

100

100

预期性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15

40

预期性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100

100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3922

23000

预期性

农民培训(人次/年)


2000

预期性


第五节 空间布局


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思路,紧靠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滩羊牧草、绿色食品、生物健康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围绕“一核两带四区多点”的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农牧业发展模式,量水施策,全面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实现“节约资源、高效产出、绿色产品、提高产值”,走符合盐池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加强盐池滩羊产业集群建设

以盐池滩羊产业集群为核心,重点强化盐池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科技、销售等关键环节建设。以滩羊小镇为基础向东西拓展,建设县域农产品加工物流科技核心区。该区域承担县域高效闭合经济系统中的加工、科技、物流、文化等主要功能,建设科技中心、物流园区、冷链仓储、加工工业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

(二)大力推进两条发展带建设

1.草畜生产示范

依托盐池县农业产业体系,以中部草畜产业带“种养+”一体化示范项目为核心辐射带动北部以柠条平茬加工利用、沙生药材生产区、一年生草种植和南部杂粮生产区,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衍生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推动盐池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草畜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2.生态涵养带

依托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合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种植适宜的沙生植物、灌木等乡土树种,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丰富植物种类,扩大植被覆盖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打造盐池县生态涵养带。

(三)积极发展四大特色产业区

1.草畜生产区

在青山乡、冯记沟乡、惠安堡镇北部、王乐井乡南部、花马池镇南部灌溉农业区域发展滩羊和天然草业。重点建设滩羊品种保护选育工程、盐池滩羊产业链构建工程、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牧草提质增产保供工程等,提高滩羊产业价值链,增强滩羊产业市场竞争力。

2.杂粮生产区

重点在麻黄山乡、大水坑镇、高沙窝镇、惠安堡镇南部、王乐井乡北部发展小杂粮产业。重点建设杂粮杂豆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提升杂粮加工能力,丰富杂粮品种,进一步提高盐池小杂粮国内供种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3.沙生药材生产区

在高沙窝镇、青山乡、王乐井乡北部、花马池镇北部发展以甘草为主的沙生道地中药材产业。重点建设万亩甘草生产基地、甘草轮作示范基地等,加快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促进中药材与滩羊、黄花、杂粮、牧草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4.冷凉蔬菜区

以花马池、高沙窝、青山和惠安堡镇为重点,打造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露地蔬菜、黄花菜和以麒麟瓜、青山芝麻香瓜、西瓜等为主的特色瓜果。依托乡镇多种经营项目,着力培育红葱、南瓜、胡萝卜等“一村一特”产业,大力推广水果玉米、水果胡萝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

(四)提升打造多个产业增长点

重点在花马池镇、大水坑镇、惠安堡镇、高沙窝镇四个重点镇布局,带动辐射王乐井乡、冯记沟乡、青山乡、麻黄山乡发展,围绕构建全产业链,优先建立、完善农产品分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产地直销等产业链环节,提升农产品初级市场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将二产、三产红利更多的留给农户。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大力发展优质牛羊肉、乳制品、黄花菜、中药材及螺旋藻精深加工等特色加工业,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培育产业链条领军企业,带动滩羊肉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研发、社会化服务等环节的融合发展。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集聚发展,衍生新产业新业态,在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发展田园风光、农事体验产业,在麻黄山乡、王乐井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花马池镇发展保健养生等产业,惠安堡及麻黄山乡南部地区重点开发风土民俗、风电观光等休闲农业体验游产业。

第三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加快建设以盐池滩羊为核心,黄花菜、小杂粮、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为辅助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水平,完善产业链,提高价值链,贯通供应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一节 稳定增强粮食产能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全面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调整优化粮食生产供给结构,实现粮食播种面积78万亩,粮食产量11.7万吨以上。

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全面推行绿色种植模式,大力推广应用统防统治、高效节水、农机农艺等先进技术,建设高标准绿色高效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盐池县原粮储备生产基地。支持粮食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推进适度精深加工,积极开发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食品。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滩羊牧草产业


(一)滩羊产业

1.发展方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创建盐池滩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全面推进滩羊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提高滩羊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盐池滩羊良种繁育基地、数字农业应用基地建设,强化滩羊肉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滩羊优质优价体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做强“盐池滩羊”品牌,建立完善的品牌体系,健全品牌监管机制。

2.发展目标

2025年,全县滩羊饲养量达到330万只,占全区滩羊饲养量的18.9%,其中,存栏163万只,出栏167万只,羊肉产量3万吨,发展30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近1000户,屠宰加工比例75%精深分割加工比例50%。在全县8个乡镇培育一批滩羊养殖示范村、“300”模式家庭牧场、养殖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规模化养殖比例稳定在90%以上,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0%,滩羊养殖综合效益提升20%滩羊产业全产业链100亿元。

3.发展路径

以纯种滩羊选育为主线,持续做好滩羊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滩羊核心群保种选育项目,建设宁夏盐池滩羊良种繁育基地,推进国家羊良种补贴项目,建立完善的滩羊研、选、育、推一体化生产体系。以建设滩羊示范村、滩羊养殖园区为重点,整合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布局,发展规模养殖,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推行滩羊产加销“六统一”发展模式开展规模羊场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加快滩羊羊舍的标准化改扩建,引进现代化设施设备,提高滩羊产业的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4.重点任务

1)推进滩羊品种提纯复壮。以实施滩羊良补项目为抓手,优化滩羊本品种选育路线,加强滩羊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增加家系推动品种进化。以盐池滩羊选育场、盐池朔牧滩羊繁育中心为重点,与自治区农科院合作,在滩羊核心区域,选择具有滩羊典型外貌特征的成年种公羊100只,开展选育家系鉴定,增加3-5个家系,新家系种公羊纳入选育场,建立新系谱,与核心群繁育,年繁育优质种公羊1000以上,填补近亲繁殖引起的品种退化,推进滩羊品种进化。

2)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支持滩羊养殖较为集中、具有一定养殖规模和发展条件的乡(村),整合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布局,培育区级滩羊养殖示范村15加强滩羊扩群增量和提纯复壮,实行订单生产,落实优质优价,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水平。

3)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完善滩羊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广应用优质滩羊品种选育、TMR饲喂、信息化管理、精深加工、冷链运输、追溯管理等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每年创建标准化示范场5个,改善生产设施和生产环境,强化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4)加强滩羊高效生产技术示范。积极开展全混合日粮调制及饲喂、特色发酵饲料加工调制、滩羊肉优质化生产等5项技术示范加强滩羊养殖提质节本增效种养结合、营养调控、风味增强、精细管理、疫病防控等10项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确保滩羊标准化主推技术普及率达到90%,养殖综合效益提高20%

(二)牧草产业

1.发展方向

优化饲草产业布局,加大“粮改饲”力度,建立以青贮玉米、一年生草、苜蓿等优质饲草为主、以柠条等非常规饲草为辅的多元化饲草保障体系。加大天然草原补播力度,引进饲草新技术、新模式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培育发展专业化饲草料收贮企业和配送中心,建立完善饲草料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2.发展目标

2025年,发展优质饲草料基地100万亩,年供应优质饲草料41万吨。

3.发展路径

引进筛选适合盐池生产的饲草品种,扩大青贮玉米、苜蓿、一年生优质牧草等饲草种植面积,提高饲草生产规模,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一年生牧草标准化种植基地等优质饲草种植基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牧草产业的节水高效生产加大柠条等非常规饲料的开发与利用,提高以柠条为主的非常规饲草料产品种类加大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结合、农牧生态循环的草牧业。

4.重点任务

1)优质青贮饲料生产。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粮改饲”项目为重点,根据县各区域养殖量合理调整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做到“以养定种、为养而种”。每年种植玉米40万亩,其中青贮玉米7万亩。

2)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全县牧草种植区域,组织实施好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每年种植优质苜蓿4000,留床苜蓿10万亩。

3)一年生牧草种植。引进优质牧草品种,开展苏丹草、燕麦草等一年生优质牧草种植,加强一年生牧草高效种植技术和模式示范,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30万亩。

4)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加强柠条等非常规饲草资源开发利用,年平茬柠条20万亩加工柠条揉丝草1.56万吨,提高柠条机械化收贮和饲喂水平。

5)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籽粒玉米的秸秆,开展机械化作业,实现玉米秸秆捡拾化打捆5万亩。探索荞麦全植株高值化利用途径,通过加工调制等现代农业科技,提高40万亩荞麦秸秆的利用率。


第三节 加速推进优势特色产业


(一)黄花菜产业

1.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盐池黄花产品品质优势,以黄花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核心,强化黄花菜全产业链条建设,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黄花菜养生系列、伴手礼系列、美容系列等衍生品,推进黄花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2.发展目标

2025年,建成集特色餐饮、休闲旅游、特色民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教育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全区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样板区。

3.发展路径

以黄花标准化体系建设为重点,制定黄花菜苗、种植、采摘、采后加工、产品分级等一系列的标准,建立黄花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黄花绿色标准化生产园区,提升黄花产品品质,带动全县黄花全面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支持本地加工企业研发、开发黄花菜精深加工产品。注册“盐池黄花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动黄花菜产业快速发展。

4.重点任务

1)提升黄花生产标准。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制定黄花菜生产标准体系,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研发具有保健功能的新品系。

2)建立黄花菜品种繁育中心。围绕黄花新品种种植和加工品类优化的发展需求,联合宁夏大学、自治区农科院等筹建黄花产业研究基地,大力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黄花新品种、新技术,提升黄花产业科技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新品种选育与市场化推广。

3)延伸黄花精深加工链条推动黄花产业链向后延伸,扶持本土加工企业,引进精深加工企业,提高黄花加工科研力量,开发黄花菜功能衍生产品,提高区内外市场竞争力。

4)加强黄花支撑体系建设。加强黄花产业科技支撑力量,建立黄花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多层次、多角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黄花菜信息服务中心,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线上联络平台,加强科技攻关研究。

5加快推进融合化发展。全面落实“五化六统一”生产管理要求,打造新品种引进展示基地和科研基地建设集观光、采摘、文旅、科研等为一体的黄花田园综合体适时举办黄花采摘观赏节等文旅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小杂粮产业

1.发展方向

加强小杂粮产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加快小杂粮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小杂粮精深加工能力,推动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

2.发展目标

2025年,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通过品种更新、技术提升,实现年产小杂粮2400万公斤左右通过精深加工,提高小杂粮附加值,争取实现年加工小杂粮产品1000万公斤,产值突破5000万元,把盐池县建设成国家级小杂粮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杂粮杂豆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3.发展路径

小杂粮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绿色发展理念,以一产为基础,稳步链接二产,积极拓展三产,在推进数量的同时严格把控质量,走注重质量的品牌之路。以荞麦为主要品种,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4.重点任务

1)建立小杂粮种质资源库。加强与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合作,收集小杂粮本土以及区内外品种,建立种质资源库。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构建小杂粮遗传图谱,开展常规生物育种,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

2)开展杂粮杂豆良种繁育。麻黄山乡、大水坑镇等乡镇建设杂粮杂豆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加快优质杂粮杂豆品种示范推广。

3加强小杂粮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为契机,建立小杂粮、小杂豆类的产品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制定发布《荞麦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和《荞麦粉加工技术标准》2个标准。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起步,强化标准化的全程综合配套,实现小杂粮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中药材产业

1.发展方向

充分挖掘盐池县沙生药材资源,建立沙生药材种质资源圃,实施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提升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强化中药材产业科技引领与示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中药材产业与其他特色产业的互促发展。

2.发展目标

实施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年供应甘草、黄芪等优质中药材超1000吨。2025年,建设万亩甘草、黄芪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优质中药材标准化面积达5万亩。

3.发展路径

加强中药材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推动中药材与其他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4.重点任务

1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发展,引进培育中药材种植公司或收购加工企业,强化政策扶持和市场开拓力度,打通中药材种植、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提升中药材市场竞争力。

2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加强以甘草、黄芪等沙生中药材种苗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和野生资源修复基地建设,创建自治区级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


第四节 积极推进肉牛、奶牛及其他畜禽产业


(一)奶产业

1.发展方向

以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目标,以自繁自育为主,引进国外优质遗传资源为辅,引进推广优质性冻精和性控胚胎,加快推进奶牛群体快速扩繁,加快推进奶产业规模化经营,建设奶牛规模化养殖基地。

2.发展目标

2025年,全县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成年母牛年均单产达到1公斤,总产量达到11万吨,生鲜乳和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以上,在惠安堡镇、冯记沟乡、王乐井乡、花马池镇、大水坑镇累计建设奶牛场5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综合产值超过2亿元。

3.发展路径

1推进奶牛良种扩繁。以自繁自育为主,引进国外优质遗传资源为辅,结合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推广优质性冻精和性控胚胎,加快奶牛群体快速扩繁。

2)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推广奶牛标准化养殖技术,推行奶牛养殖场信息化管理系统、物联网、全程监控饲喂系统等智能化管理。

4.重点任务

1)加强养殖基地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分区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荒山荒滩等土地资源,配套完善水电路、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和生物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奶牛养殖基地。

2)加快标准化养殖建设。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六化同步”要求,加强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机械化挤奶、饲草加工粪污清理等设备,按照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要求,设计、建造奶牛养殖圈舍、挤奶厅,配套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设施。

3)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围绕奶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良种选育、高效繁殖、生产性能测定、精准化饲喂、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全面推行奶牛场信息化管理系统、物联网系统、全程监控饲喂系统等“智能化”管理。围绕奶牛绿色高效健康养殖,开展奶牛选育、增产增效、疫病防控、绿色养殖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精准化循环发展养殖模式。

(二)肉牛产业

1.发展方向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保障肉牛基本生产能力。

2.发展目标

2025年,肉牛饲养量达到2万头,存栏量1.05万头建设养殖合作社8个,规模养殖场30个,全面提升肉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

3.发展路径

引进培育肉牛养殖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综合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全力打造优质高端牛肉生产基地。

4.重点任务

1)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养殖、饲草料加工调制等实用技术培训及生产母牛、育肥架子牛、饲草料购买及育肥牛销售全程生产技术服务,提高肉牛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2)推进优质生产基地建设。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环境承载力,以重点养殖企业为龙头,重点打造惠安堡镇惠苑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带动全县肉牛养殖村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肉牛产业联合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生猪产业

1.发展方向

按照“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要求,规范规模养殖场建设和改造,加强先进工艺和设施设备的引进应用,从养殖场规划建设、设施设备配套、规范化管理措施落实等环节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养殖水平。

2.发展目标

2025年,生猪饲养量达到20万头以上,培育大型养殖企业5家,建成规模养殖场10个。

3.发展路径

坚持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化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水平提升同时,加快推进生猪养殖人畜分离,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绿色发展。

4.重点任务

1实施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以高沙窝镇、王乐井乡为重点,引进培育发展3-5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建设生猪养殖基地,带动中小养殖户补栏增养,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2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发挥大型养殖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规范规模养殖场改造建设,加强先进工艺设施引进应用,健全疫情疫病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养殖场规划建设、设施设备配套、规范管理措施落实等环节标准化生产水平。

3启动人畜分离工程。积极鼓励养殖户出户入园,引导规模养猪场以“一控两分三防两配套一基本”为主要内容,进行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标准化改造建设,推广符合生产实际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典型模式,实现绿色发展。


第五节 探索拓展新兴产业


(一)绿色食品产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加快构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形成以绿色食品加工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打造粮油、畜禽肉、乳品、果蔬、黄花菜中药材等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推进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加工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家,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2家,累计认证各类绿色食品20个,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二)螺旋藻产业

紧抓生物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支持以怡健生物、新大泽微藻生物为龙头企业建立螺旋藻生产基地,开发螺旋藻精深加工产品,增加健康产品种类,提高螺旋藻价值链。探索建立“企业+生产基地+农户”“企业+村集体”等多种模式,发展螺旋藻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三)瓜菜产业

做大做强“青山芝麻香瓜”“王乐井王香蜜”“麻黄山大接杏”“高沙窝西红柿”等地域特色商标品牌,制定麻黄山大接杏经果林、青山乡芝麻香瓜、王乐井乡西甜瓜等种植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产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

(四)预制菜产业

立足全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新消费群体的需求,深入挖掘产业特点,以盐池滩羊肉、黄花菜、小杂粮为主攻方向,发展“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加工形态,把盐池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开发为各具特色风味特色食品,构建产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产地基础稳定的预制菜产业发展新格局。2025年,力争培育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达到30家以上,以滩羊为主导的预制菜格局初步形成。




第六节 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立足于盐池县农业发展成就,展望新发展阶段,整合多方资源,强化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推农旅融合,衍生拓展多农业功能,实现农业产业产加销一体化,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

以滩羊肉、黄花菜、小杂粮等为重点,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盐池县鑫海食品有限公司屠宰车间技术改造及扩建和滩羊专用饲料加工厂建设等项目,开展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推动农副资源的循环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

(二)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优化市场网络布局,完善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龙头、销地批发市场为纽带、社区农贸市场(菜市场)为终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动市场的外迁调整和优化布局,加快与区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渠道建设突出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质量。加快建设一批县域公共冷库项目,引进以中通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冷链流通企业,提高滩羊肉、黄花菜、中药材等产业的流通周转速率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农商互联,积极参加区内外举办的农商互联大会,实施品牌农产品进商超行动,提高农产品流通周转效率积极对接知名电商平台,加快建设电商村、电商镇推进农村电商升级换代。加强农产品流通溯源监管,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2025年建设盐池滩羊、黄花菜等县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点1个。

(三)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发挥电子商务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以“互联网+”发展模式,在全县搭建集销售、物流、管理为一体的三级农村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发展农特产品网上产销对接直销模式,推进农特产品建设,帮助企业、农户实现有效对接。利用与苏宁易购、京东商城、集群E家等电商企业对接契机,完善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镇服务站和村服务点功能及配套设施,开展“合作组织农村电子商务专题培训”“农村电商物流专题培训”等一系列电商物流技能培训,提高电子商务增收致富的能力和素质。

(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加强休闲农业村庄道路、供水、停车场、厕所等设施改造建设,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村庄、基地(园区),搭建推介服务平台,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品牌。2025年,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60家以上,旅游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0万人次和5亿元。



专栏1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发展壮大现代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建设,全力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2.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推进滩羊产业融合示范园和滩羊养殖生态牧场建设。建设项目内容由滩羊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盐池滩羊产业研发中心及宁夏生态牧业技术研究院、滩羊研发中心实验室设备及电商交易平台设备购置项目、宁夏盐池县滩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宁夏盐池县鑫海食品有限公司屠宰车间技术改造及扩建项目和滩羊专用饲料加工厂共六个子项目组成。

3.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研发、养生保健等融合发展。


第四章 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一节 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


(一)强化耕地保护利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是“国之大者”。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要求,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质量不下降。加强耕地养生息,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202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59.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13.14万亩。

(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五统一要求,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2025年,全县建高标准农田56.8万亩。

(三)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保护

坚持耕地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重点推进沙化耕地治理,继续推进盐碱化耕地治理。持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机械深松、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等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持续提升耕地地力。2025年,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

(四)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大力推进高效节水改造,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探索创新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因地制宜推广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用水效率实现精准灌溉、按需灌溉。加快推进现代化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实施节灌自动化、信息化工程,集成高产栽培、智能管理、水肥一体等先进应用技术,打造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盐池样板。2025年,实现农田灌溉面积47万亩,占全县灌溉总面积的99%,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


第二节 提升良种繁育能力


(一)建设盐池滩羊现代化良种繁育基地

加强滩羊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以盐池选育场、朔牧滩羊繁育场、盐池滩羊种养“+”一体化示范项目为重点,强化盐池滩羊选育研、推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盐池滩羊核心保育群体建设,提升良种繁育能力。

(二)加强乡土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重点提升杂粮杂豆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质量,建立杂粮杂豆种质资源数据库,总结提炼黄花菜种苗快速繁育技术,依托宁夏农科院、宁夏大学等科研单位建立地方品种种子库,加快建立健全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提升农业育种创新水平。

专栏2 良种繁育提升工程

1.盐池滩羊品种保护选育工程。盐池滩羊繁育基地(核心群)建立起完善的滩羊三级繁育体系,加大盐池滩羊保种选育力度,建设盐池滩羊繁育(核心群)和示范村、示范场标准化生产基地,保证盐池滩羊肉品质纯正。盐池滩羊保种群体扩增项目。以盐池滩羊选育场、盐池朔牧滩羊繁育中心为重点,推广生产性能测定,完善选育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核心群”“选育群”“扩繁群”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年组建“核心群”5000只、“选育群”4000只、“扩繁群”4000只。滩羊品种提纯复壮项目。以滩羊养殖示范村、标准化示范场、规模养殖场、“300”模式家庭牧场等为重点每年投放滩羊种公羊3000只。

2.杂粮杂豆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工程。建立小杂粮种质资源库。开展常规、生物育种,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开展杂粮杂豆繁种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万亩小杂粮、杂豆良种繁育基地,重点在惠安堡镇隰宁堡村黄花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基地,加快优质杂粮、杂豆品种示范推广,持续推进杂粮高质高效示范县建设。

3.蔬菜产业项目黄花良种繁育基地。基地建设方面,建设黄花种质资源圃10新品种展示园10种苗繁育基地80引进14个黄花品种种繁育方面,开展品种的短缩茎切块育苗和切片快速育苗繁殖。黄花菜种苗质量追溯体系方面,新视频在线监测系统,新增3个监测点位,可全程在线监测黄花种苗生长及生产情况。


第三节 加快农业装备现代化升级


推动农业装备现代化发展,鼓励经营主体购买适合当地地形和产业发展的农机,实现机艺融合、机械化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效率,推进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等机械装备和技术应用。加快提高牧草、黄花、小杂粮、瓜果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业机械化耕作水平。

(一)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深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保证农机具总量增长的同时,引导农户购买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机具配套使用率加大实用农机推广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开展农机租赁服务,提高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引进先进牧草生产设施或装备,提高牧草产业农业机械化作业率。2025年,全县牧草、青贮玉米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40个。

(二)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

紧抓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契机,大力发展智能化、高端农机装备,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推动盐池县生产信息化、经营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区块链、云、AI、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应用。重点构建盐池滩羊全产业链追溯体系、盐池农产品交易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盐池县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农业生产信息服务中心、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农产品追溯体系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全面推进盐池县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2025年,建成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个,村级益农信息102个。

(三)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按照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县创建要求,引进云计算、区块链、GPS定位、溯源、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构建农业农村资源数据库,涵盖农产品种子、农资、种植、气候、生产、仓储、加工、冷链、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加大农田、加工车间、冷链车辆等生产、物流单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盐池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系统

专栏3 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升级改造工程

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等,在王乐井乡、冯记沟乡等乡镇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巩固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46.8万亩。

2.现代高效农业项目。集成水肥一体化技术、旱作雨养蓄水保墒技术、抗旱新品种、新技术等技术建设旱作节水综合示范区1个,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覆膜覆土、生物降解膜、作物抗旱新品种等抗旱新节水技术新品种5万亩以上。“十四五”末,建成现代高效节水农业面积达5万亩以上。

3.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核心示范区1个,在玉米、马铃薯、黄花菜等主栽作物上开展相关试验示范,推广有机肥应用10万亩。

4.盐池滩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启动实施盐池滩羊产业经营监管暨质量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建立盐池滩羊全景监控、饲料投入品、疫病防控、产品销售等大数据库,使产业链加工企业数据共享,实现滩羊从养殖到餐桌的可追溯,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全县滩羊产业发展具体情况、产业链各主体经营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为盐池滩羊产业发展提供客观准确的政策依据,推动盐池滩羊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一)持续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行动

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低风险农药和病虫害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支持使用配方肥、生物肥料、有机肥,提升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业投入品市场整治行动,引导农民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2025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均达到5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以上。

(二)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积极示范推广青贮饲料化养畜、秸秆固化气化、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沼肥等技术,引导农民多用途利用农业秸秆。加快推广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引导种植主体使用可降解农膜、达标地膜在全县范围内实行覆膜与回收挂钩、残膜“以旧换新”等措施,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农用残膜回收加工企业,持续减少农业面源污染。2025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2%以上

2.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畜禽养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为抓手,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技术,强化养殖场区、散养密集区粪污无害化处理。实施农村人畜分离工程,通过建立人畜分离的圈养区,逐步实现养殖的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

(三)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大力推进生产优先、农牧结合、兼顾生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废弃物、食物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再利用,构建循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高标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推广立体农业模式,突破传统定式,促进有限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样板区,争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四)推进农业绿色生态系统建设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建设,加强退化草原植被修复和荒漠化草原治理,持续开展天然草原补播工程,保护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加大哈巴湖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力度,推动农田改良和轮作休耕,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第五节 推进质量兴农强农


(一)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

建立健全盐池滩羊标准化生产体系,提升黄花菜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制定小杂粮生产执行标准支持黄花、中药材、杂粮产业相关企业联合制定团体标准,强化标准的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创建一批以黄花菜为代表的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25年,修订地方农业标准20项以上,建立盐池滩羊、黄花菜高质量标准体系2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30个。

(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依法实施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购销、使用记录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探索利用多形式的农业信息化手段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农产品生产者名录,推广“合格证+追溯”等模式,确保全县90%以上规模生产主体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健全监管名录,强化固定监测和日常巡查检查,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行动。2025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专栏4 农业标准化体系重点建设工程

1.制定修改完善精深加工、冷链运输等地方和团体标准。针对信息化管理、精深加工、冷链运输、追溯管理等滩羊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现有的标准,对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对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还没有标准的应尽快制定。借鉴滩羊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经验,加快建设黄花产业、小杂粮产业标准化体系。

2.盐池县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滩羊)。基于全县重点打造的100个滩羊标准化养殖生态牧场(合作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套涉及主数据管理、数据共享交换、统一标准服务治理、统一身份认证、GIS可视化服务于一体的基础支撑平台,打造一个全域运营指挥中心涵盖养殖产业分布、综合态势、养殖产品流向、区块链+质量追溯等内容,搭建一个涉及基础数据管理平台、智慧养殖综合业务平台、智慧大脑的数字畜牧大数据平台。

4.国家黄花菜绿色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继续推进大坝村5000亩黄花绿色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绿色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县4.2万亩黄花全面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化肥减量10%,农药减量20%,产品优质率达100%,绿色农产品面积达90%

5.杂粮标准化种植基地。依托抗旱救灾资金,先期储备荞麦种子,为荞麦标准化种植基地提供新品种,建设基地6万亩。

第六节 促进品牌兴农强农


(一)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实施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工程,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打响“盐池滩羊”“盐池黄花菜”等品牌,建立“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积极举办滩羊美食文化、中国(吴忠)黄花产业发展论坛暨产销对接会等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开发多种游客互动新模式,通过文化、节庆、互动、美食等多个维度实现盐池滩羊、盐池黄花等品牌推广。2025年,打造1个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品牌,6个特色产品品牌,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将盐池县建成西北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高端羊肉生产基地。

(二)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体系

支持特色农产品入驻一二线城市宁夏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销售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资批发市场电商交易,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优势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大农旅融合发展力度,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增加农特产品经济附加值,扩大盐池滩羊等品牌影响力。

(三)培育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

加快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等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构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专栏5 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1.滩羊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该项目主要涉及盐池滩羊品牌宣传、盐池滩羊品牌推介和盐池滩羊品牌管理。通过品牌宣传、产品展示、美食文化宣传等形式,提升滩羊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创新宣传推介模式。挖掘盐池滩羊文化底蕴,广渠道多维度宣传盐池滩羊,提高盐池滩羊肉的高端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完善“盐池滩羊”区域公共品牌管理制度,加强品牌使用企业滩羊质量监管,建立盐池县企业信用平台,加强市场监管、终端销售网点监管,规范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管理。

2.盐池滩羊肉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提升生产能力、提升羊肉质量、保持特色品质、培育打造品牌、推动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等,不断提升滩羊品牌影响力。

3.黄花菜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特色品质、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动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着重支持2-3家企业,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与拼多多、农民日报合作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优质优价。

4.小杂粮产业品牌宣传推介会。聘请品牌策划机构制定《“盐池荞麦”区域公用品牌规划》,加大对盐池小杂粮产业的宣传力度,扩宽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扩大小杂粮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充分挖掘小杂粮天然、绿色、富硒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盐池小杂粮市场竞争力。


第七节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


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压实养殖场户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加强基层兽医技术队伍力量和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基层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构建完善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的兽医服务格局。落实“人病兽防、关口前移”原则,以种畜禽场为主创建国家级或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无疫小区,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规范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强化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通道运行管理,加快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强化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专栏6 动物疫病防控工程

1.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兽医实验室能力提升。持续推行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落实重大动物强制免疫计划,动物强制免疫应免密度达到100%,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2.动物疫病净化工程建设。推进2种羊场建设布鲁氏菌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以大型规模场为重点,示范推广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净化场或无疫小区模式,指导规模养殖场开展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示范场创建。

3.动物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动物检疫申报点规范化建设,加强完善动物及产品运输指定通道、加快无害化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动物卫生监督基础保障能力。


第八节 持续抓好农业农村安全生产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压实各环节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强化源头治理,深入聚焦农业领域和薄弱环节,全力抓好农业领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以及消防工作,持续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力抓好畜牧养殖、农机、农药等各领域安全生产,为有效推动十四五期间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第五章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建立“产业链、要素链、利益链”三链融合机制,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创建活动,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商贸联合体融合发展,实现从产品合作走向产业合作、全要素合作和生产全过程合作,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一节 优化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一)夯实规模化经营基础

加强土地承包管理、经营权登记和纠纷调解仲裁,完善全县乡村流转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和承包经营权权能。采用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季节性流转等多种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规模连片流转,统一规划布局、土地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土地长期稳定流转

(二)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发展农业产业联盟联合体,引导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和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园区集聚,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物流业协同发展提高滩羊、杂粮、黄花等特色产业竞争力、附加值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为农户提供技术、仓储、贷款和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让农户享受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经营主体培育行动

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措施,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做好壮大和融合两篇文章。引导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创办家庭农场,从小农户中逐步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尤其是培育盐池滩羊产业“300”模式的家庭农场,肉牛产业“50”模式的家庭农场不断提升生产经营能力,逐渐成长为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合作社是农户占主体的合作组织,是组织农户闯市场的主要力量,未来关键是提升发展质量,及时清理“空壳社”,强化为农户成员服务能力,完善“农户+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在引导做大做强的同时,重点是完善“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在市场中是平等主体,通过服务各取所得,发展重点是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最大程度提升农户获取服务的便利性。大力支持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通过采取订单种植、联户或联合经营、土地托管或半托管等形式开展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计划

充分发挥滩羊产业、黄花产业协会作用,鼓励支持以村为单位成立黄花产业合作社积极培育黄花种植、加工和销售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成立黄花产业劳务组织,对种植规模大、加工销售数量多、带动能力强、支持产业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劳务组织,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直接补助。同时,加大对黄花产业研究院、滩羊产业研究院、牧草产业研究院的扶持力度,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工作。

专栏7 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工程

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项目。加快扶持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经营、服务主体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建立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资产交由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使用机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和星级家庭农场评定,对示范社、星级场给予优先支持。


第三节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治理能力,建立健全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多种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引导集体经济融入乡村产业链、价值链,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一)盘活农村集体三资,深化“三变”改革

将已明晰的土地、林地、荒山、水域等资源型资产经营权和农房、基础设施、设备等经营性资产使用权,通过评估折价等形式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积累、政府帮扶等资金,通过项目开发、村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途径,实现集体资金保值增值。引导和组织农民自愿自有土地经营权、林权、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大中型农机具、技术技艺等折价入股到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组织,按股分红,使农民变为持权股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经营情况优先聘用该组织成员,使其为职业农民。

(二)做强镇村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支持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标准化规模产业基地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引导基地务工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实现互利双赢。各乡镇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条件,综合考虑集体经济收入、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成员能力等因素,指导各村科学规划编制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

(三)发展服务型经济

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接各级政府投资的农业农村发展项目,拓宽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对县域内财政投资形成的闲置资产,改造后盘活利用,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联合,发展村级生产生活、环境整治、社会事业等服务型经营模式

(四)推动联合高效发展

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强联合”“抱团发展”,采取资产集中运营、资金集中使用、资源统一开发的方式,突破村域、镇域限制,最大限度优化要素配置,实现联动共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产资源、生态文化、资本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展规模种养、生产托管、农资配送、农产品加工、产销合作、农旅融合、综合开发等多类型的村企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将收益更大程度留在农村。


第四节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坚持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充分发挥小农户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维护小农户合法权益,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让小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滩羊产业协会、黄花产业协会作用,鼓励支持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黄花产业劳务组织,积极扶持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化形式,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引导生产、连接市场、塑造品牌、指导服务”的作用,引导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联结机制,做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效益。

(二)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全方位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体作用。加快充实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强化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积极探索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新服务模式,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三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涉农企业+专家+农户等服务模式,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

专栏8 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工程

1.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项目。每年培育5个以上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承担部分公益性服务职能,弥补公益性服务短板。

2.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项目。重点支持各镇开展绿色发展、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工作,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

3.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创建项目。打造集政策、生产、科技、信息和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生产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便利化服务。

第六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科学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一)协调推进村庄规划编制

统筹城镇和乡村发展,全面开展县域村庄布局工作,以国土空间“双评价”为基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兼顾农村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功能布局、生态保护修复等要素,全面完成103个村(含南苑新村)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加强村庄规划管控引领,推动乡村规划建设落地。

(二)优化整合村庄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办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深入学习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规划先行的经验,根据不同区域村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集镇和村庄建设。对村庄进行分类施策,统筹谋划村庄发展定位、主导产业选择、用地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安排等,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让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第二节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聚力聚焦“五个振兴”先行先试,整合“一事一议”、植树绿化、村集体经济发展、美丽村庄、文化旅游等项目,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全面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建、公共服务提升,稳步提升示范村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村集体+农户”引领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村集体+社会化服务组织”耕作一体、统管服务发展模式,“村集体+企业”入股经营、抱团发展模式,“村集体+休闲农业”农旅融合等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坚持“双月考核、季度观摩、年度考评”“月调度、月督查、月部署”工作推进机制,加大对各乡镇、各部门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综合评价问效。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到2025年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75个。


第三节 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面。加快农村人饮安全等惠及民生的农村水利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以中低产田地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灌排体系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和改造新型农村电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逐步推进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制定印发《盐池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围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或处理)+县处理”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加大农村污水管网改造,不断提升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全面推行“户内水冲式马桶+户外三格式化粪池污水处理”或“集中管网+污水处理池”模式,完成农村户厕改造500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深入持续推进以“五清、五改、四化、四美”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扎实开展“十百千”示范创建行动,每年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行政村)10个,示范组(自然村)100个示范户1000,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积极推进“一村万树”行动特色小城镇、美丽村庄及美丽庭院建设,全力推动村庄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专栏9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

1.统筹城乡规划。优化提升“一城三镇多点”的城乡空间布局。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全面完成103个村(含南苑新村)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对村域内全部国土空间要素作出规划。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水、电、路、气、房、通讯、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加大新增“四类重点对象”住房改造力度。

3.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百千”行动,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农村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4.全面促进乡村消费。统筹推进乡村物流配送站点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扩大乡村消费。


第四节 提高农民科技人才培育


(一)强化农村实用性人才

积极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年培养农民不少于2000人次将人才与岗位匹配,发挥最佳作用,人尽其才、人事相宜、各得其所,将各类人才用对,用活,激发人才活力和人口红利。

(二)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以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规划师等技能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参与乡村建设工作

(三)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

强化资金支持,加强县级财政资金对乡村人才资本开发的支持,完善人才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专项支持乡村人才资本开发。制定农村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开展人才评价与认定工作多方位为人才提供良好条件,不断强化服务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措施,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营造有利于乡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地

依托中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研习院、盐池滩羊产业实训基地、黄花融合产业园、柔性引进区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搭建人才振兴综合平台,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讲座、技术培训打造西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高地。针对农业人才需求和发展规划,通过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职业农民培训,以理论讲解、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微信线上讨论等不同方式进行培训教育。

专栏10 农民科技人才培育行动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依托中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研习院、盐池滩羊产业实训基地、黄花融合产业园、柔性引进区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开设乡村振兴讲座、技术人才培训、乡村管理人才培训等课程,为盐池县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人才。结合全县基层农技人员底数,每年遴选70名农技人员开展区内区外能力提升培训,每年规划培育示范主体(户)30个以上,示范基地建设不少于2个。


第五节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县委县政府统筹协调,围绕“1+6”基层治理安排部署,分别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个层面构建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有机嵌入四级网格化管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由28名县处级领导、79名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合职能职责结对指导,4090名农村党员承诺践诺、设岗定责,1712名在职党员围绕网格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落实乡村治理责任制。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切实畅通“县、乡、村”各级党组织上传下达渠道,进一步织密县乡村三级乡村治理中心建设责任体系,打通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

2.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研究制定《关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实施方案及分工方案》等政策文件,强化县、乡镇的党委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优化人员配置等资源,建设乡(镇)级乡村治理中心,按照“1+6+X”模式全面实施“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推动各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和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充分运用中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研习院、新党校党性教育基地等教学实践基地,培训乡镇党委班子成员、村干部等各类对象。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六个坚持”激励措施,考察储备优秀干部。

(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1.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深入开展乡村治理县域示范区建设,以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保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完善为农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服务农民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区市县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治理中心、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到2025年实现乡村治理中心、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推动乡村依法治理

落实“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创建一批法治示范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加大“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新探索具有盐池特色的人民调解“1345”工作模式,推行“四联机制”实施“五调对接”大调解工作格局。在县、乡、村打造集电话热线、网站、微信、移动APP等为一体的法治信息服务平台。

3.大力弘扬农村德治

大力塑造乡村德治秩序,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培育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诚信观念,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4.建设平安乡村

进一步深化“平安盐池”建设,深入持久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黄赌毒偷盗拐骗等16类危害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建设数字乡村

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加快乡村宽带网络工作建设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等有关部门对乡村网络进行安装和调试,争取村村有网络、户户通网络,实现全县行政村宽带接入率达100%。完善农村5G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逐步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落实农村地区网络提速降费政策。加大乡村“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农业农村政务信息系统,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农村环境监测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在乡村的应用普及。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便捷智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信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


第六节 树立现代乡村文明新风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体现盐池特色的时代精神、改革精神。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阵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公民道德规范。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整合全县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大力宣讲民族团结故事,采取手抄报、演讲比赛、有奖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不同形式,创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示范典型宣传教育,大力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集体,开展创建示范单位、集体表彰活动。

3.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深化乡风民风建设,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设立乡风文明榜,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总结推广经验,打造一批平安和谐村、移风易俗村等示范典型。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好青年”,以及“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创建和主题活动,更好发挥文明家庭示范引领作用。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指导各地科学策划、组织开展节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名片。

2.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立足盐池实际,不断挖掘地方文化潜力,注重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化品牌的建设重新树立乡村文化的自信。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表演、展览、观影、文艺活动、手工培训等,有针对性地调整乡村文明生态建设标准,避免“一刀切”式的泛化宣传。

3.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深入挖掘盐池县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研学旅游等相结合,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对农村、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发展滩羊、黄花、荞麦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以文化创意设计推动剪纸、根雕、刺绣等非遗产品转化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丰富农民农村文化生活

1.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依托县级“两馆”在乡镇文化服务机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分馆,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辐射延伸。实施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提升工程,完善行政村文化和体育设施,配齐文化、体育专管员。健全农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2.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

建立文化志愿者协会,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让文化志愿者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开展走社区、下农村、进学校等活动,举办声乐、剪纸、戏曲、舞蹈、文学等培训活动建立文化信息电视平台,率先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走出一条“网络覆盖、电视开频、家家拥有、人人共享”的文化便民服务新路子高度重视文物和非遗保护工作,并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进行开发利用,推进文化传承。

3.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移风易俗方面的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专栏11 现代乡村文明新风建设工程

1.盐池传统文化产业。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创新媒介载体,全区各乡镇根据自身文化特点、风俗习惯、村民喜好等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广场舞、皮影戏、社火、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活动举办剪纸、刺绣、砖雕、木雕、石贴画等民间工艺展示活动。

2.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依托县级“两馆”在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分馆。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逐步提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达标。

3.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工程。组建盐池县文化志愿者协会,以“走社区、下农村、进学校”等形式举办声乐、剪纸、戏曲、舞蹈、文学等文化活动。



第七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第一节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强化承包地确权成果数字化应用,依托县、乡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流转租赁、抵押担保,实现多种形式“三权分置”。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试点,积极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盘活利用,探索“空心村”整治路径。加强承包地用途管制,加大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强化风险防范。加强县级与宅基地管理任务相匹配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级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


第二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运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加强资产监督管理,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途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和财政扶持资金等参股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逐步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实施好财政资金项目,高质量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进一步扩大农村集体产权确权范围,继续推进“四荒”地、农业设施等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协同推进农村产权在金融机构可抵押、可融资。探索开展银行抵押不良农村产权收购处置。


第三节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一)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监管长效机制

坚持村填报、乡审核、县审定机制,定期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债权债务统计监测,严格管控债权债务。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管理,每年年底对各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资产变动及时录入清产核资系统,摸清集体家底,健全管理制度,防止资产流失。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支农资金使用结构,集中财力保障设施农牧业,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严格设立基金,规范基金管理,加强基金监督,推动基金政策性定位和市场化运作有机融合。

(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业资源生态保护补助以及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补偿力度,逐步探索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调整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和比例,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机械化发展。

(三)完善“三农”金融信用体系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推广“盐池模式”等抵押质押贷款业务,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开展农村“四权”抵押、贷款和交易,支持建立健全涉农担保费用补助和业务奖补等政策,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政策保险+商业保险”的保险体系,健全区域特色小产业保障体系。加大创新性险种开发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优化营商投资环境,通过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比例等方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第四节 协同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一)推进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构建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土地、草场流转合同公证、登记、备案制度和纠纷仲裁、调解机制,规范流转主体、流转方式和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草场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先在乡村振兴示范村探索农村产权交易,在盐池县率先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二)强化“六权”改革

扎实开展“六权改革”,着力推进节水增效、盘活增值、降污增益、植绿增绿、控能增产、减碳增汇,探索推行用水权、土地权、山林权、用能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盘活利用全社会闲置土地、林地、草原、四荒地等资产,通过资源开发、生产服务、村庄建设等途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效益。坚持“四水四定”原则,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切实巩固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成果,让用水权改革成为我县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强化市场机制对国有土地优化配置作用,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工作,有效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工矿废弃地等土地资源,不断提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活跃度,带动居民财产性收入明显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排污权许可确权、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监测监管等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实现环境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改革有效的目标。全面推行林长制,积极探索“以地换林”新路径,实现林权类不动产应登尽登,山林权交易全面有序开展,涉林生产要素不断汇集,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效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建设千亿方级大型气田开发及就地转化利用、热电联产、浙江正泰装备制造产业园、煤电一体化等项目,着力构建“风光火储输”多能互补新能源格局。深入践行“双碳”战略,培育优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初始配额有偿使用制度,探索碳资产配额回购、核证自愿减排量置换等融资业务的可行性,推动碳金融市场发展。

(三)健全农业执法体系

健全全县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强化执法基本保障,争创“农业农村部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单位”,持续开展农村学法用法示范培育,积极开展执法人员学法活动,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各类执法培训,不断提升执法人员办案能力,围绕农药、化肥、种子、畜禽等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有案必查、查必见效,发挥震慑作用,促进盐池县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节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载体


依托数字农业、电商下乡进村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农业创业创新,整合盐池县滩羊集团、滩羊产业联合体等资源,挖掘盐池文化底蕴,在东北部发展农文旅结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在南部发展“互联网+健康”的功能农业,在中部和北部发展黄花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新载体。重点围绕 “14特”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风险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围绕培育乡土经济、乡村产业,规范壮大特色产业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开展兴村强县行动突出农业科技园区的“农、高、科”定位,启动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统筹协调种养基地、加工企业、综合服务、商贸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专栏12 农业农村发展新载体创建行动

1.国家级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围绕“14特”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风险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增强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大对优势区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

2.产业强村、产业强镇。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围绕培育乡土经济、乡村产业,规范壮大特色产业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创新农民产业共享机制,建设一批主导产业发展突出,乡村产业特色明显,产城、产村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宜居宜业的产业强村、产业强镇,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功能。

3.农业科技园。启动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突出农业科技园区的“农、高、科”定位,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盐池县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水平,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4.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盐池县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建设滩羊良种繁育体系、滩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滩羊肉及相关副产品研发加工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升级改造,发展滩羊产业带动集体经济。推动盐池县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延伸滩羊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5.盐池县滩羊产业集群项目。推进养殖基地、饲草基地、良种基地建设,打造“种养+”一体化示范基地推进屠宰加工、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产业链条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创新金融政策支持、培养滩羊产业技术人才梯队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主体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推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

第八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精准化的瞄准策略,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聚焦脱贫攻坚成果的薄弱环节,强化责任落实,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第一节 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盯紧因病、因学、因灾及其他突发事件等返贫致贫关键因素,瞄准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分层分类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完善农户自主申请、基层干部日常排查、行业部门筛查预警相结合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依托四级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对边缘户、监测对象、低保户等所有农户进行动态监测预警,根据返贫致贫风险,制定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措施,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清零。


第二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一)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救助。确保纳入资助参保范围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对实现稳定就业的脱贫人群,引导其依法依规参加职工社会保障对于尚未丧失劳动能力但未实现稳定就业的人群,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车间等实现稳定就业对于丧失劳动能力、未实现稳定就业的人群,协调社会救助方式,针对性给予专项救助,实现精准施策,应救尽救。

(二)完善特殊群体关爱服务

完善农村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制度。实施老年人关爱服务、阳光助残小康计划等行动,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


第三节 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全面摸清全县移民搬迁群众底数,按照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意见》要求,持续做好对搬迁脱贫人口的产业支持、就业帮扶,完善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加强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落实各项惠农补贴保障劳务移民在原籍承包地等权益。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开展企村结对帮扶共建,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安置区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文明建设、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有劳动能力的移民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提升,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专栏13 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1.盐池县移民安置区人畜分离(出户入园)示范项目。大坝、杜记沟、狼布掌、裕兴、盈德、惠泽、冯记沟等移民村新建养殖园区15个,存栏肉牛1150头、滩羊85000只。

2.盐池县移民安置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南苑、北塘、十六堡、萌城、杨儿庄、惠苑、狼布掌、旺四滩等移民新村生活污水排水管网工程共1080.3公里。

3.盐池县农村冬季清洁能源取暖项目。采用煤改电、煤改气、煤改电+气、煤改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8种改造模式,实施农村冬季清洁能源取暖项目5000户。

4.盐池县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项目。实施花马池镇北塘村、冯记沟乡冯记沟村、青山乡旺四滩村等10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项目,对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包括村庄绿化、硬化、亮化等。

5.盐池县乡村旅游聚集区农旅融合项目。主要建设旅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景观小品、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 、休闲广场、标识标牌、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红色展馆、文化广场等旅游 基础设施。

6.盐池县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改造项目。大力推行“户内水冲式马桶+户外三格式化粪池污水处理”模式和“户内冲式马桶+户外集中网”模式、改造建设农户卫生厕所5000户。


第四节 实施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立足资源禀赋,制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大资金、人才和科技等投入力度,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量。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确保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稳增长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整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同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多种渠道共同发力,确保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稳增长积极争取区市县级政策帮扶,并对接多部门形成政策合力,扩大优惠政策覆盖面。同时加大针对示范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的扶持力度和实现各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补贴资金落地,确保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稳增长实施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乡村人才定向培养、乡土人才培育示范等人才培养工程,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充分挖掘乡村特色,积极招商引资助力企业兴业办厂,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和扶持乡村就业车间,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确保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增长

专栏14 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1.盐池县创业担保贷款项目。争取扩大担保基金,带动支持创业劳动人员解决就业2000就业困难人员、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1200人,创业培训240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2021-2023年每年不低于30000人。

2.盐池县劳动力技能提升及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就业困难人员、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3200人,创业培训480人,已脱贫劳动力、致富带头人创业和技能培训300人,已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0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2021-2023年每年不低于34500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种植及养殖大户等对象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200名。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农业农村工.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是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县乡党委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乡村振兴上。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统筹推进规划落实。

(二)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组织开展“基层党建全面提升年”活动,全面推进“抓乡促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乡创建,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六项行动”,巩固深化“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持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大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力度,为村级班子建设提供“源头活水”。实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乡镇评乡镇定,不设指标、应整尽整,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统筹做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工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



第二节 加强组织领导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农业农村、审计等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查促进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年度具体发展措施和发展建设项目上,并将工作任务纳入各乡镇、相关部门责任制考核内容,层层细化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第三节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发展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将农业农村发展纳入对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重要内容,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的落实,严格检查考核,奖惩分明,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产业发展、项目实施、任务目标、管理服务等评价指标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绩效考核范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盐池县人民政府    承办:盐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宁ICP备0900464号-5    网站标识码:6403230007宁公网安备64032302000012号